青海之行
——记慈弘慈善之旅
1、青海之行的机缘巧合及行程概要
首先说一下对慈善基金会的态度转变。本来对慈善基金会是一种朴素的认同,最清楚的就是红十字会。2008年汶川地震的时候我还在上学,周末出去打工一天能挣200块钱,当时就捐了200。我说拿出一天的收入捐给那些受灾的人们,其实一个月最多也就2000不到。但是到了玉树地震的时候,单位组织捐款,我的级别最少是30块钱,我拿出50,后来又让他们找了20。一直到了德龙,发现还有慈弘这样的基金会,所以很快和庄伟、周亦鹏等成了好朋友。
自己的求学过程几经坎坷,克服了太多的困难才读完了研究生。所以对于教育,自己提出了很多问题,形成了很多自己的观点,积累了许多学校里的生存技能。打工做家教的时候跟众多学生谈学习问题,经过他们的尝试,又深化和发展了这些观点。自认为,不是一个听话的学生,有个性,但积极向上,有些老师喜欢,有些不喜欢。
基于上面两点,有想帮助学弟学妹们的冲动。今年5月份一次和基金会李雪婷聊天,得知基金会资助的学生中,有考上大学不适应又回去的,谈及青海那些学生们的心理状态,感觉自己可以帮助他们一下。于是申请要和基金会一起去青海做慈善,终于在10月14日出发。
10月14日下午5:49北京西到西宁的T151,15日下午6点多到西宁。16日早上坐大巴到海东地区民和县,民和县马营中学派车到县城接我们,我、庄伟、严涛(姐夫),12点40到达马营中学。
下午2点开始给学生们讲如何备考、考试、填报志愿,以及我总结的大学是什么,如何读大学等内容,具体包括:关于我此行的目的和意义、关于高三复习、关于高考考试、关于填报志愿、关于复读、关于沟通和表达、大学是什么、大学费用筹措、调整的意义。分别给高三六个班、分四次讲解,下晚自习前完成。
17日上午帮助基金会发奖学金,并给高二一班讲解关于怎么读高二的问题。下午开始返回西宁,18日坐T152返京。
2、关于青海马营中学的学生们
对于学生们的第一印象是营养不良,因为我看到他们第一反应是问学校老师:这是小学生吗?个头矮,肤色差。青春期蛋白质摄入量很少,基本上没有肉、蛋、奶的供应。但是他们对于知识的渴望、对于未来的憧憬,我在他们的眼神里读了出来——很强烈!
预料当中的,很内向。本来讲课前,口袋里有一块德芙巧克力,准备感谢那位第一个提问的同学,但是7个班讲下来,巧克力还在我的口袋里静静的等待着,还是有一点超出我的预料。后来在网上聊天的时候,有同学表示很想提问,但是最终也没好意思开口。不能很好的表达自己,展现自己,如何让别人了解你?理解你?支持你?帮助你?如何融入大学?融入外面的世界?
青海省的分数线很低,一本线只有400分左右,而高考总分750分,也就是还不到及格的60%。回京路上偶遇一个青海西宁市女生,刚大学毕业,据她讲,她的高中同学感觉大学考试比高中还要难。那个时候我开始理解马营的学生们到大学后的适应困难的原因。连他们最“擅长”的应试,和别的省份的学生们比起来也是落后的,文体、表达、活动能力的天然欠缺,确实让他们在大学里要更加努力才能适应。
3、关于青海马营中学的老师们
接上一个话题,为什么高考分数线这么低?是学生们的智商低吗?也许长期的营养不良,确实影响学生们的成长,但更多的,应该是老师们教不出考高分的学生!
首先我很钦佩那些坚持在偏远地区一线课堂的老师们。那一份坚守,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支教的爱心人士可能一段时间就走了,我在马营中学也仅仅一天多一点的时间。那些老师,可能要一辈子都在那个地方,送走一批又一批的学生。
但是这不妨碍我提出自己浅薄的观点。高考是以学生为主、老师配合的三年为一个周期的事情。老师们的工作,必须符合学生的特点,以他们掌握、考出高分为标准。但是如果以自己为中心,认为多讲、多占课学生就能考出好成绩是不切实际的。
现实情况是,老师们遏制不住占用自习课的冲动,认为少占的话会吃亏。不知道是学生吃亏,还是老师吃亏?不相信学生,其实是对自己能力的不自信,不相信自己能够用每天45分钟讲解就能让学生掌握。也许真的只有这个水平?
马营中学的未来在学生,基础是有一个高效的教师队伍。学生们智商不低,基础差也可以用高中三年把局面扭转。不能三年高中结束,认为大学考试比高中还难。现在网络已经很发达了,应该充分利用,采取更加高效的教学方式,提高分数。举例来说,应该放弃一些章节的难题,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结果是什么也抓不住,把基础的容易的分数全部拿下,中等难度的题目有选择性的拿下一部分,那就肯定是重点大学了。
关于慈弘基金会
对于基金会的同事们,只有敬意和佩服。这样的事情,不是内心里真心想做慈善事业,根本没法坚持。这是一群纯粹的人。不管朝廷如何,他们给这个污浊的社会希望,依然有那么一些人,把普世的爱心价值,坚定的传播下去,让人们相信,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不会被消灭掉。
像姐夫老严说的,基金会到了该爆发的时候了,就像马营中学一样。我们的爱心,我们的善举,应该为人所知。基金会需要钱,帮助那些乐观贫困的学生们成就希望,帮助那些善良的富人们完成回馈社会的愿望。目标是由“现在的没钱可花,到有钱没处花”。
火车上和别人闲聊,当他们得知我的青海之行,得知慈弘基金会的时候,无不表露出敬意;15号到西宁,火车上有个好心的西宁人得知我要去做慈善,当即表示要开车送我去住宿的宾馆。好几个人说,你们这是在替共产党,替当官的做事。我跟他们讲,把钱捐给慈弘,每一份善款都会到需要他的人们手里。
关于我自己
第一句想说的,慈善成为了我生活的一部分。这次去青海只是个开始,从马营中学开始,从这些学生开始,持续的帮助他们,帮助那些成长路上的孩子们。
回来的路上就一直在想,为什么这个地方如此贫穷?表面的原因是自然条件差,政策倾斜又达不到一定的程度。但是我认为,最关键的是思想的落后、思维的僵化。自己能够从那么困难的环境中挣脱出来,也是靠着不断的调整,一次次的克服了新困难,适应了新环境。徒有一颗红心,没有两手准备,还是不成。
多挣钱。多挣点钱,就可以在物质上多帮助他们。这次去马营中学的最深的感觉就是回归,仿佛回到当年自己在高中的求学岁月,那应该是整个20年求学期间最勤奋、最执着的岁月。笑对生活的清苦,乐观学习的辛苦,单纯的度过每一天。
慈善,应该高调一点。更多一些有爱心的人士的关注,更多一些孩子们受到资助,更多一点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