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形成——个人行为的外部性造成的社会结构的变迁
举例:
富人区的形成(个体的选择居住和教育地点,出价最高者可以去想去的地方)
贫民窟的形成(一些特殊事件或劣势环境因素,造成有能力者的迁徙,没有能力搬走的人没有选择。
北京作为全国教育、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教育分布也存在这样的个人行为的外部性所产生的社会结构变迁结果。
举例:
海淀(全国教育领先区域)
外围(城八区以外的学校)和城八区的学校在北京的教育领域没有对话的空间
2、全世界的国家都存在这种个人选择外部性造成的社会结构变迁
当一个社会越来越发达的时候,人们就开始用手中的钞票以及掌握的资源和信息来去为自己的子女选择最好的地方。这种最好聚集起来就会使使代际产生巨大差异。比如澳大利亚和美国的教育困境。
举例: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选择,工人阶级及黑人子弟以及少数族裔的子弟陷入越来越糟糕的境地。黑人居住的地方房价极低,依然卖不出去。所以出现很低的价格“1美元”保证交易的存在。富人区的房子是竞标的。
3、如何在结构变迁造成的社会两级越来越分化的局面下维持一定的“公正”——“无形的手”和“有形的手”
既然依靠人类行为本性会导致人、族群、地区之间产生巨大的差异(差异不止表现在经济,还表现在文化、生活方式的差异),一些人处在“被淘汰”的状态下,政府就要出来“平衡”此前累积下来的差异,用“有形的手”予以干预。
4、“有形的手”如何干预
亚当斯密(市场自由论)中产生的:
道德情操论
资本下产生的巨大差异,希望通过道德来解决人类引发的问题。实践领域,慈善组织和宗教组织大量出现;西方社会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通过慈善组织和宗教组织(道德、共情的作用)去弥合阶层和社会差异。
马克思(无产阶级的团结)中产生:
协商制度和法律
阶级斗争中产生的对社会既有秩序的冲击,所以马克思主义名下出现了自我修正,用制度和法律的方式代替斗争,使得群体的声音能够被听见,意见能够表达、诉求在机制上得以体现。(教师工资的协商制度、工人失业的协商制度)
5、当前世界面临的冲突和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关系
道德情操论和协商制度能够弥补社会发展中的结构变迁造成的矛盾。但随着“全球化发展”使竞争超越国界,法律和道德由于文化差异产生了新冲突,两套协调体系失灵了,这是造成全球动荡不安的原因。 全球的问题,和小学校越来越衰败实际上和世界格局密切相关。乡村小规模学校是“世界缩影”。人和人间由天生禀赋差异带来的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的差异不知道到底应该如何去弥补。
北京的浦洼小学、甘肃的小规模学校在城市化进程的潮流中将不可逆转的衰败。甜水小学所在的村庄人越来越少,甜水小学的关闭在所难免。
6、“有形的手”应该干预到什么程度
当小规模学校办学成本越高、生存难度越大;县教育局就会大规模的关闭乡村小规模学校。但是其所在地区剩下的都是没有能力搬走的人,如果政府不给这部分群众提供教育,政府有形的手对公正就失灵了。故而社会和21世纪教育研究院倡导保留小规模学校,希望通过暂缓政府的人为干预,去缓解这个问题。
但是这个暂停会不会扭转形势?长时段上看,未来小规模学校仍会有人员流动,留下的人的境遇会越来越糟糕,教育到达“最后一公里”的成本和难度会越来越高。更加需要靠道德和法律去弥补这个个人行为的外部性造成的问题。
政权和资本为例:当一个国家出现富可敌国的资本家的时候政府会陷入尴尬境地。中国的西汉时期出现了很多富可敌国的资本家,便用政权的力量去打压商业的力量。例如王莽在商业发达后政府无法控制资本的情形下,便下旨封海、禁止沿海商业贸易,用政府的力量去剥夺资本的力量。
整个社会在政府不断履行公共职责时,另外一拨人使劲拉着政府,不要过分让“有形的手”使用力量。保证社会最低线的良心、道德和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