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25日参加慈弘义工工作随笔
——经营中心李君亮
10月18日-25日,我有幸成为慈弘慈善基金会义务工作者的一员,参与了基金会在青海部分助学点的工作,有一些所见所想,写下来与大家分享。
初到西宁
此行是我第一次去青海,在车厢里熬过了一个黑夜之后,当再次看见曙光时,火车已驶过兰州,朝着西宁继续奔跑。金色的阳光洒在远方的山坡上,洒在铁路桥下的河谷中,洒在清晨早起劳作的人的脸上。在这里,城市和城市的距离变大了,厂房和烟囱越来越少了,而天空越来越蓝,白云越来越近。
临近中午,火车终于驶进了西宁西站。
西宁,海拔2200多米,坐落于南北两山对峙间的河湟谷地,有汉、藏、回、蒙古、撒拉等众多民族共同居住和生活在这里。初到西宁,这里热火朝天的建筑工地和熙熙攘攘的商业街,还有穿着各式服装穿流于此的人们,让我感受到了这个古老城市的年轻一面,她仿佛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玉石,粗拙中透出珠光宝气,平静中显出熠熠风采。
扶贫与助学
我们的最终目的地不在西宁这座城市里,而是在城市之外的连绵大山中。参加本次义工活动的队员各自从不同的地点出发,按约定时间在此集合,经过简短的任务安排后,便又分组向不同的目的地进发了。我们这组一共三人,领队是基金会的周亦鹏老师,组员是纪克军厂长和我,我们的任务是负责西宁周边湟中县、大通回族自治县下辖乡镇学校、教学点的奖学金、助学金发放工作,以及新的助学点、图书捐助对象的开发考察工作。
青海是全国经济欠发达地区之一,只要走出城市,你便能深刻体会“贫穷”二字。这里土地贫瘠,农业不发达,而大多地方又没有能够足以解决当地人民就业和增加收入的工厂企业。在这里,生活贫困不是个别现象,贫穷不是因为自己不辛勤劳作,也不是因为抓不住机会,对于普通劳动者而言,他们根本就缺少机会。消除贫困,需要当地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
在微信圈里有朋友问我,“你们是去扶贫了吗”,我的回答既是否定的,也是肯定的,因为,我们基金会的项目主要是助学,是针对学生的切实需要设立的一些项目,我们的项目无法改变学生家庭贫困的现状,但是,我们的项目可以保证让学生得到受教育的机会,改善他们的学习环境。
我们的项目不是急功近利的,这就像种树搞绿化一样,在我们种下一棵棵小树苗的时候,不会马上看到环境的改善,但我们已经可以憧憬未来的绿树成荫和白云蓝天了。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不能改变当地的贫困现状,但受益于基金会的学生们,终会改变他们的未来,改变当地的未来。
善款微薄,意义却不寻常
在没有来这些学校之前,在没有见到这些学生之前,我们可能只是把西部贫困学生辍学当做新闻、消息,看过之后,抛却脑后,而现在,他们就在我的眼前。
因为任务安排的需要,我们这组队员只是在西宁周边的乡镇开展相关工作,没有去特别偏远的地方,我们所到过的学校,大多都是新建的教学楼,教室宽敞明亮,有朋友发信息说,“这看起来比我们这里的学校还好,看不出哪里贫困啊”。但是朋友,你应该知道,这些学校作为当地政府的政绩被建起来后,也就是一个空壳而已,内部软件建设并没有跟上,许多学校缺少图书,缺少教学设备,桌椅破旧,更重要的是,光鲜靓丽的教学楼难掩学生家庭生活的拮据。
学生们都穿着干净整洁的校服,但他们平时的衣服也仅是一身校服而已,校服是他们最好、最心爱的衣服。10月份的青海已经很冷,昼夜温差大,晚上已经到了零度以下,但这里的孩子们一天到晚总是用一身校服裹在单薄的身上。
在奖学金发放现场,一些家长也陪着孩子来领奖,今天,他们特意换上了他们自认为是自己拥有的最好的衣服,像过节一样,因为今天,他们的孩子让他们感到骄傲。
在另外一个教学点,我们赶上了学生们的午餐时间,这里的小学生正在吃着热腾腾的面片汤,据学校老师介绍,这里的饭已经比学生们在家吃的饭好多了,学校提供的午餐是政府给了补贴的,一个学生一顿饭的补贴不到3块钱,但这3块钱却还不够这顿饭的成本,为了能让孩子们吃好,学校在与学生家长和上级领导部门协商后,决定对每个学生每学期收200元的饭费,而就是这200元,许多学生家庭承担起来还是比较困难。
还有一些学生,他们的处境更加困难,有的是孤儿,有的是单亲家庭,有的是留守儿童,还有的父母有残疾或疾病,他们品学兼优,他们渴求知识,但他们不得不面对现实,让孩子辍学成了他们家里经常讨论的话题,尽管高中生的学杂费,一学期也就几百块钱。
慈弘基金会针对学生的切实需求,设立了图书角项目,过冬棉衣项目,“一天增加一顿饭”项目,“一对一助学”项目,等等。这些令贫困学生家庭感到压抑的费用支出,对我们来说,可能仅是举手之劳,跟朋友少聚一顿餐,少买一件衣服,就足够让这些学生多上一年学,多看几本书,吃好每一顿午餐,穿暖每一个冬天。
我们现在微薄的付出,是能够改变他们一生的,所以,请不要吝啬我们的爱心。
“逆境出人才”
“逆境出人才”,这是一位学生对自己的激励,抑或是当她面对现状时的一种自我心灵安慰。
她叫岳丽红,大家习惯叫她小丽红,是慈弘的助学对象之一。我在本次助学金发放现场认识了她,并发现了她写在自己日记本里的这句话。
她勤奋好学,考试成绩连续年级第一;她成熟稳重,少年而有担当;她活泼开朗,谈吐积极向上。而让大家想不到的是,在这个优秀的学生背后,却有一个不幸的家庭:父亲体弱多病,家庭收入微薄,生活拮据,每学期到了交学费的时候,是这个家庭最上愁的时候。更不幸的是,母亲在今年被确诊患上了癌症,要定期做化疗,花费颇多。不幸的遭遇使原本贫穷的家庭更加看不到希望,对这个家庭里的每一个成员来说,有梦想,本身就是一种奢望,他们已经没有勇气再去考虑未来。她渴求知识,但不得不考虑辍学,梦想将被现实阻断。
所幸的是,慈弘以及许多社会公益人士的关爱,让她得以在追梦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逆境出人才”,是她写在日记本第一页的一行字,在这个日记本上,同样也记满了来自全国各地,包括来自台湾的爱心人士的鼓励和寄语,而她目前的表现,也足以让大家感到欣慰。爱心付出,终会有收获。
小丽红只是西部贫困地区众多品学兼优学生的一个代表,在这里,心有梦想而身在逆境的孩子太多了,我们也许不能马上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逆境”,但我们可以助力于他们的追梦之路。
认真负责的慈弘人
在经过几天的奔波后,我们负责发放的奖学金和助学金,已经全部发放到位,工作的最后一天,我们的任务是考察开发新的学校助学点,以图书项目为例,考察的原则,首先是看学校是否急缺图书,已有图书是否和我们所捐的图书内容冲突,再看该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图书借阅管理流程是否完善,保证所捐图书能够妥善保存,并得到充分利用,让学生切实得到实惠,并为捐款人负责。
今天一共走访考察了5所中心学校和4个教学点,作为图书及图书角项目的受捐对象,我们并没有按照当地县教委推荐的名单盲目接受,对有些图书保有量充足,且图书种类齐全的学校,我们将不予进行进一步的内部审批,将其排除在受捐对象的名单之外,确保慈弘善款用在实处,让爱心不被滥用。
在亲身经历了以上考察过程后,我更深切体会到了基金会的制度完善,工作人员能够认真负责。
据我们的领队周亦鹏老师介绍,我们这队的工作还不算是最辛苦的,还有负责一对一助学对象考察工作的同事,他们要去的地方更偏远,工作条件更艰苦,甚至有的还要乘车翻越常年大部分时间都是积雪的山路,异常危险,但大家都能够对自己的工作认真负责,实事求是地完成自己的考察任务。
所以,我们不用怀疑我们所捐钱款的用途,慈弘人值得信任。
这里不仅有美丽的风景,还有希望
“那里的天好蓝啊!”
见到我这几天发的照片以后,微信圈里的朋友发出这样的赞叹。
是啊!这里有洁净的空气,有纯洁的雪山,有美丽的青海湖,在这里,拿出相机随手一拍,就是一张美丽的风景照,但大家请记住,这不仅仅是风景,对西部人来说,这更是他们的家,在这美丽的蓝天、白云和雪山下,还有一群美丽且追逐着梦想的孩子们,他们不是风景,而是这里的未来。
美丽的风景下面,本应该有美丽的生活,改变将从他们开始。
我在慈弘本期的工作任务圆满完成了,但慈弘人的工作却不会停歇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