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远之行 清心之行——兰明达
从甘肃回来已半月,虽然已经回归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可乡村学校夜晚净澈的星空、娃娃们纯真灿烂的笑脸仍会在我的梦中闪现,那是一段让我真心快乐和珍惜的时光,我非常感谢,感谢公司能给我这样一个机会,感谢娃娃们带给我的感动,感谢当地教育工作者对我们的照顾,感谢庄老师和小静对我的启发,让我找回自己,认清自己。
轮岗的工作是紧张的,在靖远,我们走了有二十几所学校,在路上、在饭桌、在宿舍,所谈的几乎都是工作,可这种紧张与平日里的却不尽相同,我感受到了自己的变化,感觉整个人是舒展的、自由的、幸福的。
这一次参与到的项目是图书角项目验收和新开助学点调研,我没有接触到尘肺病家庭那种无望的苦难,但却深深地感受到了西部基层的贫瘠和我们这个项目存续的意义。初到甘肃,在去往靖远的途中,窗外接连掠过的都是土黄色的山头,或多或少地覆盖着一小撮一小撮的低矮灌木,或许是因为颜色,我总是觉得有那么一点萧索的味道。在靖远,我第一次见到了黄河,没有想象中的波澜壮阔,就如同家乡那条静静的护城河,听老乡说,就是这浑浊蜿蜒的水道,挨着它的村子就能有个相对好些的收成。同样是县城,这里的条件似乎还不及十年前我的家乡,更别提乡村的学校,门前沙土飞扬的羊肠土路,外表或灰黄、或光鲜的教室里面,都是磨得油光锃亮的桌椅板凳,还有乡村中心校长那辆几近报废的夏利汽车……这里的贫瘠不仅仅是环境和经济,更重要的是来自于精神和心灵。在进行新开助学点调研的时候,我们仔细地看了一下学校的图书,真正适合孩子们阅读的寥寥无几,甚至于还有教授如何为人处事的书籍混迹其中;乡村学校的老师真正科班出身已实为难得,更不能奢望是重本等等;已经配备了网络教学设备的学校,老师却不知晓应该如何应用;说我们是北京来的,娃娃们和老师们都会觉得那是一种可望不可即的高度……试问,在这样的环境下,除了学习、考试,这些娃娃们还能依靠什么改变他们的命运,接触到外面的世界?虽然在项目的验收过程中,我们遇到了需要整改的问题,在刘梁小学,项目的落实存在了巨大的问题,但让我们欣喜的是娃娃们对这些书籍的欢迎和热爱。也正是因为看到的这一切,让我对图书角项目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认知,这些书籍不仅仅是为他们的作文增加了素材,也不仅仅是为了让他们打发课余的时间,对于这些孩子,书籍就是外面的世界,有了渴望、有了希冀,他们才能找准方向,才能改变命运。同时慈弘图书角在他们心中早早地埋下公益和感恩的种子。写到此处,我想到了庄老师说的一句话,倘若这些受助的孩子在他日能以同样的慈悲之心回馈故乡,那将是多大的功德!
有别于大家对西北人狼性的认知,此次甘肃之行让我结结实实地感受到了西北人的淳朴与细腻。每每聊天,老乡们一句句“对着呢(nei)”,让人有一种说不出的开阔和舒服。虽然时间不多,之前提到的那位乡中心校校长开着他那辆快要报废的汽车颠颠簸簸,愣是带着我们几乎跑遍了北滩乡的中小学校,他还很实诚地告诉我们,他就是希望能有更多的娃娃们看到优秀的书籍报刊,对着这位踏踏实实的老教育工作者,除了敬佩,我找不到更好的词汇。对西北人细腻性格的感知,是住在东宁中心小学的那晚。回到炉火正旺的宿舍开始洗漱,学校老师给准备的水壶中却倒出了一只苍蝇,我才知道这里并没有自来水,都是窖藏的河水和雨水,用水是非常节省和困难的。正是因为如此,在我准备就寝时发现被子是新洗干净时候的心情,那种温暖,是我不曾感受过的。那夜,本来有些害怕的我,就是闻着被子上那喷香的洗衣粉的味道沉沉地入睡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此次甘肃之行,就让我从伙伴们身上感受到了很多,学习到了很多。特别是关于公益,之前我对于公益慈善的认知,就是捐钱、扶贫救济。一路上,庄老师对待项目的坚持和审慎,让我意识到,公益精神并不是没有原则的爱心泛滥,对于一个已经可以预见的失败结果,不能因为被打动和被需要就草率地开始,否则,无论是对于捐赠者还是受助人,都会是一种伤害。对于慈弘的工作人员,我知道他们很不容易,甚至有时很危险。可这次当我听到了队长那55天的坚持和寻找,看到他那只掉了一个轱辘、磨破了底儿的旅行箱,我承认我被打动了,那个爱笑的男孩儿的形象瞬间高大,瞬间明亮。他们的这种精神,这种态度,我为之动容。
在项目的验收过程当中我们遇到了小插曲,对于此,我也有小小的建议,希望能够为图书角项目的管理提供一些便利。这次出现问题需要整改的学校,问题集中反映在助学联系人更换和前期信息错误上。假使,我们制定一个确认表格,详细告知助学联系人必知、必做的事项,请其确认反馈;同时,明确一个定期沟通反馈的机制,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纠正,只是这可能会带来工作量加大的问题,加之基金会的专职工作人员原本就工作繁多,出差时间较多,所以可以考虑在已参加过片区项目验收的轮岗人员中进行委派,定期收集反馈,避免错误的持续累积。
若说这一周来我最深切的感受,应该是对自我的反思和考量。耳闻庄老师和小静关于公益、关于感恩回报的讲述和讨论,我似乎觉得此次甘肃之行如同冥冥之中的定数,让我找回最初的自己,真实的自己。在年少之际也曾有过为社会国家做出贡献的理想,也有造福一方的雄心,反观如今,却大有堕落之感。面对行有不得的无奈,似乎已然沦为生活的奴隶,关乎理想,早已被抛之脑后。自外出求学以来,每每思及故土,我总是感激甚少,抱怨颇多。没有公平正义,价值观扭曲,青年缺乏进取心,领导阶级贪腐成风等等,诸如此类,更是觉得自己离开故土选择之英明,哪怕身处京都举步维艰却仍感较之回乡之同学优越许多。一路上听到两位老师谈及今日受助学生若他日能以慈悲之心回馈故土,则我们今日所行之事功德无量。顿感自己先前之感念庸俗至极。论及能力与知识素养,自觉有先进而无不及,每每抨击之余,如若能以自身之能量为社会有所作为,反观真我,唯正唯德。我想,他日定不会因碌碌无为而感伤,因庸俗平淡而自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