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4-19日,我作为德龙集团的志愿者有幸参加慈弘慈善基金会开展的冬季温暖项目,在青海省玉树海拔4000米的国家级贫困县囊谦,为当地6乡16所学校306名教职工发放了羽绒服,该县居民主要是藏族同胞。通过开展慈弘关爱送温暖活动,有效的支援了当地教育事业,给教师队伍送去了实实在在的温暖,得到了教师们的热烈欢迎。以下是我在本次活动中的一些理性思考:
1、当地小学大多数为寄宿制学校,学生不用花一分钱就可以入学,但是在这种较好的办学条件下,还是有辍学的儿童,大都是被父母送到寺庙,多数孩子在寺庙学不到知识,长到二十多岁要还俗,走上社会后,由于文化程度低,没有任何生存技能,便成为了社会的负担,所以要坚决杜绝此类事情的发生,就成为教育部门和慈善机构的一项工作。儿童辍学是慈善基金会的帮扶重点,我们可以通过两点来开展工作:一是向当地政府建议适度控制未成年人进入寺庙或经过县乡两级批准控制名额;二是对生活困难家庭的孩子进行帮扶,要让每个孩子都能到学校接受良好的教育,这是家庭和孩子未来的希望。
2、通过和支教人员的讨论,了解到学校都以教藏文、汉文、数学为主,但学生的汉语水平较低,缺少藏文课外学习资料,学校有图书馆,但书籍资料少,也不能经常开放,班上没有图书角,导致学生的课外阅读受到限制,因此建议基金会每年发放带有汉语拼音的课外书籍,每班大约10-20册,以增强学生的汉语学习能力。
3、学校的信息化教育几乎为零,在内地三年级就开设了信息化电脑课程,孩子接触电脑的机会比较多,家里有电脑、网吧、玩电子游戏很小就接触了,但在囊谦县电脑几乎是空白,学校只有校长办公室有电脑,连教师几乎都接触不到,所以推行和普及电脑知识更利于学习汉语,同时也利于加快融入现代社会的步伐,是否可在县城举办教师电脑培训班,学校逐步开设电脑课程;可否搜集公司淘汰不用的电脑,捐献给学校建立电教活动室。
通过本次慈弘基金会冬季温暖项目的实地发放、调研和项目回访,使我深深地认识到了慈弘基金的大爱无垠。从北京到青海的囊谦县,远达3000多公里的路程,在海拔5000米的地区开展工作,高原反应和生活上的水土不服考验着每一个慈善工作者,看到排满的行程,我们不畏艰难,一项一项的开展工作,期间我们和学校老师进行了亲密的交流,体现出了慈弘基金会工作人员扎实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工作业绩,使我更深刻的认识到慈弘基金会的善举与德龙企业文化的一脉相承,立德、立业、立回报,德龙人每一次的捐献都真正发放到藏民的手中,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每一个捐赠人都会感到欣慰的,每一个慈善项目都是对民族团结的一次贡献,在此衷心的祝愿慈弘基金会全体人员在慈善事业上快乐的工作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