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实的角度来说,陶瓷是土与火的艺术的完美呈现,即人们常说的始于土,成于火,都不离人们的日用常行。从哲学的层面来看,陶瓷作为土与火的艺术受到古代阴阳和五行观念的深刻影响,既体现了道法自然的精神,也蕴含着器以载道的精神。正是基于对自然五行中的土、火乃至水的秉性的深入了解和高度掌握,效法自然之道,使得古人能够在充分利用这些天然物质的前提下,通过一定的“艺”而创造出自然界本没有的作为“形而下之谓器”的陶瓷。同时,作为“器”的陶瓷也因其不同的风格而藉由特殊的形制传达出人们对“形而上之谓道”的体认和领会,并逐渐形成了“器以载道”“道寓于器”等观念。如出土于西安半坡的著名的人面鱼纹陶器,不仅反映了先民对自然和人类自身观察的结果,也透露出对天人关系的体悟。

无论是人面或者鱼纹,无疑都源自于生产实践,反映着当时的物质活动;同时,画面中抽象的线条和图形又折射出半坡人高度的艺术想象力,极为丰富地传达出先民的精神活动。整个画面配上均匀的赭红色色调,显得古拙、奇幻而又充满生气,充分显现了当时陶器的制作技艺水平,以及背后蕴藏的人与自然的完美和谐。后世人们在陶瓷器壁上所做的绘画加工,如广泛应用的写意画和工笔画,都十分精致地透露出古人艺术化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从历代的陶瓷绘画来看,其纹饰不外乎自然界的山水花草鸟鱼,以及与人类自身相关的屋舍舟楫,以及理想化的神境仙人等,都无一例外地蕴含着人天之间的和谐统一,反映了人们对理想生活和美好事物的钟情和向往。

二、古人藉由陶瓷的制作展现出的生活艺术

历史地看,陶器的发明和出现是整个人类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也在东西方各自的早期文明中占有重要之地位,代表了不同风土和民族背景下的制作理念和艺术追求。但何以西方国家没有发明瓷器而中国很早就出现了瓷器并于东汉时期走向成熟,其背后反映的不仅是陶瓷的生产方式问题,更与彼此生活方式的不同密切相关。中国历史悠久的陶瓷制作反映的正是古人一直以来追求的天人和谐的生活艺术。

1. 天人和谐与人生

中国人的生活艺术是对宇宙自然的效法,用老子的话而言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中国人的视野和理念中,整个宇宙自然乃是有无尽的生命和丰富的动力,其表现为一种严整的秩序与圆满的和谐。古人的人生以此为模范,同样追求一种天人和谐的生活艺术,而这种致力于天人和谐的生活艺术在根本上而言就恰恰是一种生命的和谐,它既是饱含诗意的,亦是富有哲理的。因为它最能将人生普遍的情绪与意义,人生情理中的必然性用哲理的眼光去审视并赋之以积极的价值。

《中庸》里面讲“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其中包含的就是天地、万物与人之间的和谐。它并不是西方那种在理念世界里与天地、万物达成的形式和谐,反而是通过每个人切身的生命体验,通过作为内向超越的“致”之路径,安身立命,心物合一。陶瓷的制作正是建基于我国古人对生命的体验,并将这种体验赋之以道德的色彩,藉由艺术而传达出来的。那些造型各异、用途殊方的陶瓷制作所展现出来的中国人兼有诗与哲理的生活艺术,广泛地渗透在人们日常的饮食、酒茶、绘画、妆饰、休闲等活动之中。无论是作为炊食茶酒之日用,抑或纯碎用之于鉴赏把玩,甚至是作为建筑材料(秦砖汉瓦),都表现为一种粹然心性的流露。它不仅强调要顺其自然而生活,保持与自然的亲密与和谐,也同样注重自我道德的不断修持,进而达到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

因此可说,陶瓷制作本身作为艺术化的创造,并非是对自然之物的机械模拟,而是以象征的方式,提示人生情景全然暗合自然之道,它不只是实现了“美”的价值,更重要的是深深地表达了生命的情调和意味。中国人的生活艺术是浸透在此种情感之中的,既推尚乐天知命以享受朴素的生活,也致力于塑造和维持家庭生活与和谐的社会关系,因而显得有异彩的淳朴之美。宗白华先生曾说过:“艺术同哲学、科学、宗教一样,也启示着宇宙人生最深的真实,但却是借助于幻象的象征力,以诉之于人类的直观性灵与情绪意境,而‘美’是它的附带的‘赠品’。”(宗白华:《宗白华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548页)

2. 陶瓷所展现的生活艺术

以新石器时代出现的日用饮食器具的陶器为例,当时其制作型态、用途就已经多种多样,并且奠定了后来陶瓷制作发展的基础。从陶器的用途上来说,既有作为炊器的釜、深腹罐,也有作为饮器的瓢形壶、尖底瓶、爵和觚、觥、角等;既有作为食器的三足钵、碗、盆、鼎、豆,也有作为盛储器用的大口尊、陶缸等等。从型态上来说,既有深腹阔口的釜、罐,也有尖底细口的高脚杯和瓶,以及三足大口的鬲,带耳连体的三足鼎等,充分显现了当时陶器制品的繁复。

这些早期陶器无不直接反映了当时古朴的生活状态和人们粗狂的审美艺术追求。如作为陶器制品的碗,其基本型态自始就几乎未变,时至今日仍被广泛而普遍地使用。尽管后来绝大多数的碗都用瓷器制作,其背后传达出的饮食习惯和方式是一以贯之的。虽然在瓷碗壁上所作的绘画装饰随着时代风尚的不同而各有差异,但那些色彩丰富、纹饰多变的瓷器配合上色香味俱佳的美食,无疑给人一种无法抑制的热爱生活的感受。

钱穆先生曾经说:“古代的文学,是应用于贵族社会的多些,而宗教方面者次之。古代的艺术,则应用于宗教方面者多些,而贵族社会次之。但一到唐代全都变了,文学、艺术全都以应用于平民社会的日常人生为主题。这自然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显著的大进步。”(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170页)这种大进步在唐代瓷器制作上就有明显的体现。不仅瓷器上的铭文题词日渐丰盈,诗歌和书法艺术的普遍平民化也使得陶瓷制作者能更好地把理想化的审美艺术用之于陶瓷的制作之中。这种以日常人生为主题的艺术表现,实际上就源自于人们的艺术化的生活态度和方式。

再如用于饮茶的瓷器,包括一系列的茶具制品,更是种样繁多,造型精美,时至今日都极为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艺术追求。以唐代南方越窑制作的青瓷为例,它的质地细腻,造型多用荷叶、葵式和海棠花式的风格妆饰,加之透着青玉般的色泽,在当时极被推崇。古人论茶谓:“其旨归于色香味,其道归于精燥洁。”上等的茶叶配之以绝佳的茶具,才能把高深雅致的茶艺呈现出来,因而也就必定会给人一种“素心同调、彼此畅适”的感觉。那种悠然自得的情趣,超然物外的境界,折射出的正是一种极高雅、幽渺的生活艺术。

明代以来紫砂茶的流行和人们对其的钟爱,不仅源自紫砂壶能更好地保温、存香,也因为造型素净的陶壶能给人带来古朴典雅的感受。茶器中广被使用的“三件套”,即由茶碗、茶托和茶盖组成的茶具,更是被称之为“三才碗”。茶盖指称天,茶托喻为地,茶碗居中视为人,蕴藏着天盖之,地载之,人育之的人生哲理,因而从根本上而言也是天人和谐的一种象征。

除了大量用途各异的陶瓷制品本身,那些附着在陶瓷制品之上的纹饰和绘画,则同样以其极高的艺术价值展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经济态度和美好向往。从根本来说,不同历史时期陶瓷器壁的纹饰和绘画,都建基于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之中对自然界万事万物的不断观察和认识,通过兼有诗意和哲理的探索和创作,把人类自身的社会意识、生活理想、艺术追求等思想文化内涵表达出来。它既来源于现实生活,同时又以抽象的线条和色彩对其美化。那些纹饰中的人物、禽兽、虫鱼、龙凤等形象,或飞动,或跳跃,或悠远、或婉转,使人们既不感到生命的枯燥和单调,又时刻保有对生命的希望和憧憬。

进言之,陶瓷制作及其艺术在中国的兴盛,根本上源自人们对宇宙大化及生命的热爱和情深。所以向外,人们感受到了自然的和谐有致与活泼生机,向内发现了自己心灵的律动和追求。那活泼生机所包含的精妙之理,实际上正是最幽深最玄远却又弥纶万物的生命本体。

总的说来,陶瓷制作对中国人的生活艺术所产生的影响是既深且远的。无论是用于炊食,抑或是酒茶,这些多姿多彩的器具都承载着人们在生活多方面的感触和理解。它们在用的时候对环境、时机、手法的要求处处展现着生活的艺术;而在不用之时又给人一种的精美雅致的艺术品的印象,从而艺术地生活。这种浸透在生命中的不懈追求最终凝聚为一种人生精神,乃至化为不同的茶道、酒道、食道等,既是古人和谐宇宙观的影响所致,同时又反过来长久而有力地塑造了人们看待天地万物和人之间和谐关系的观念和行为方式。

作者:汤月娥,孔子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编辑:孔勇返回搜狐,查看更多